嫉妒与鄙视,或者说“气人有笑人无”,这是人们最熟悉、最常体会到的情感。在这两种心理体验的驱动下,每天每个人的头脑里会上演多少不同主题的小剧场?不管多么不愿意承认或者感到羞耻,正视之并分析之,才是关键。这也是《嫉妒与鄙视:社会比较心理学》这本书试图为读者打开的那扇心门。
本书作者是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曾当选美国心理科学协会主席,现为《心理学年鉴》的主编。自然,书中也涉及大量美国社会的案例。和其他社会学研究不同的是,对于嫉妒和鄙视这种“天下大同”的感受,国别、人种或者代际差异并不大。谁能拍着胸脯、问心无愧地说,从未曾对那些比自己漂亮的人、优秀的人、幸福的人没有一丝一毫的嫉妒?又有谁能够保证,无论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自己的目光中都没有流露过丁点的鄙视?
就以人们熟悉的四大名著为例,羡慕嫉妒恨的情节比比皆是。《西游记》中,金池长老一看到唐僧那锦襕袈裟立刻就陷入到痛苦、失落和欲求的情绪黑洞中,以至于当着徒儿的面哭出来。不知道的,可能会以为金池长老是个小庙里苦哈哈的老僧。但实际上,他拥有270岁的超长阳寿,主持观音禅院,袈裟收藏量高达七八百,有一众死心塌地的徒子徒孙,日子富足到连待客的杯盘都让自繁华大唐而来、禅定功夫颇佳的唐僧脱口盛赞“美食美器”。但所有这些过往的完美在嫉妒心作祟下,一概归零,为了得到锦襕袈裟,平复自己的妒意,金池长老毫不犹豫地杀人放火。
在人人都长了一双势利眼睛的《红楼梦》世界里,存在着各种鄙视链,哪怕乌托邦一样的大观园中,也不例外。怡红院的小红是底层,被上面几乎所有的大丫头们呼来喝去,连给宝玉倒杯茶,都要被刻薄一番。哪怕是在“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大秤分金银”的水泊梁山,貌似公平公正的宋公明哥哥以下,暗流涌动的鄙视依然存在——某种程度上,分座次、分出天罡地煞本身就是一种表现。只不过书中没有容得好汉们发展到“扯头花”的程度,打方腊、受招安之后,更是死的死、散的散,再也没机会了。倒是《三国演义》,从头到尾讲的都是权谋算计,读者反而对嫉妒之类的情绪感受不深,粗粗想来,最著名的鄙视后果,大概就数关羽决定自家的虎女不嫁给孙权的犬子,最终他被他一贯瞧不起的东吴小儿逼得走了麦城。
所以,嫉妒与鄙视是如此庸常,乃至司空见惯到人们几乎无视它们,但如果不加以约束,它们爆发的破坏力又是如此巨大,会造成深深的伤害。人类是天生如此吗?本书通过大量神经学、解剖学证据,经过翔实的实验和统计,告诉读者,我们的大脑正是被等级制度塑造的。“科学研究证实,群居动物都存在等级制度,哪怕是鸡群也有吃食的先后顺序。社会的协调、稳定和调节需要这种等级制度,尽管嫉妒和鄙视会带来危害性的副作用,但我们的社会系统仍然需要这种地位上的差异存在。”于是我们的大脑学会了如何标记、理解嫉妒与鄙视,我们的行为学会了如何表达——正因为如此,人们也搞出了一整套礼仪和社会规范来掩饰和修正它们。书中分析道,人们之所以要和他人比较,是为了让自己准确了解到在社会、团体乃至家庭中所处的位置,通过比较获取信息,从而正确评估和控制自己的行为;当然也是为了保护和提升脆弱的自我,维护自尊心;最终这些可以帮助一个人找到同伴,融入群体,不再孤单。书中也写道,根据研究,嫉妒的触发条件一是不可达性,即目标资源或地位难以通过努力获得;二是不公正感,即认为他人的优势源于运气或不道德手段。而人类产生“鄙视”行为的心理动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通过贬低他人来维系自身优越感,从而缓解地位焦虑;二是将社会阶层差异简单归咎于个人能力缺陷,以此掩盖制度性不公。从社会心理学视角看,这种心理机制会加剧群体分化,进一步固化偏见;同时还有极大可能催生某种污名化现象——持某种意见者通过将反对者标签化来消解其正当性。
如同所有对社会心理进行分析的书一样,本书提供了一整套思路,来帮助读者正视、接纳、修正并超越这种不停与他人比较的心理。作者说,嫉妒和鄙视是向上向下两边的焦虑综合征。恶性嫉妒是“我希望你没有你所拥有的”,良性嫉妒是“我希望我有你所拥有”,鄙视则是不屑、蔑视或不尊重。在化解嫉妒方面,尽量发展良性的嫉妒,提升自我的同时不要贬低他人;要诚实面对自己和这个世界的缺憾并接受之,寻求挑战意识和心存感激之间的平衡,珍惜已经拥有的东西;最后就是要学会自力更生、支持自己。至于应对鄙视,最好培养出同理心,把对不幸者的轻蔑和鄙视转变为同情,以善意对待他人。这方面有个容易被忽视的真相是,被善待过的人更容易去善待他人,此之谓善意的流动。阅读本书,或者说阅读各种心理学书籍,可以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嫉妒与鄙视,接受社会上存在的比较与差异,找到让自己感到更安全和更有价值的力量。
更多热点速报、权威资讯、深度分析尽在北京日报App
作者:静香
天宇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