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浩公律师事务所 刑事研究院
文章/张扬
一、新闻事件难以置信!一对夫妻驾车回家的寻常场景,竟演变成街头暴力惨剧。只因妻子拒绝让无证丈夫开车,这个名为尤某的男子嫌妻子开车慢,便在红绿灯路口将妻子拽出驾驶座,用脚狠踩其胸背部致4根肋骨骨折。
监控画面记录下的暴行令人发指,更震惊的是施暴后尤某竟扬长而去,将受伤妻子遗弃在街头。7月21日,从枝江市人民法院传出消息,该院对这起故意伤害案作出判决,家暴妻子的男子尤某,被判处有期徒刑六个月。
案件起源于日常驾驶争议,事发时,尤某嫌弃妻子王某车速过慢要求换驾,在遭到合理拒绝后瞬间暴怒。法庭调取的监控视频清晰显示:尤某强行将妻子拖拽出车门摔在柏油路上,随后连续踩踏其左胸及背部,造成左侧第5-8肋骨折断并伴随右膝软组织挫伤。司法鉴定显示,王某的伤情已达轻伤二级标准。
展开剩余77%值得注意的是,这并非偶发的情绪失控。法官当庭指出,尤某存在长期家暴倾向,案发前就有多次因琐事殴打妻子的记录。该案件的特殊性在于,暴行发生在公共场合且手段极其恶劣,已超出普通家庭纠纷范畴。
法院最终以故意伤害罪判处尤某有期徒刑六个月,同时裁定其需赔偿医疗费等经济损失共计25087元。
二、相关法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
【故意伤害罪】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三、法律知识学习本案中,受害者四根肋骨骨折,根据《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确属轻伤二级范畴。若仅孤立地看待本次伤害结果,六个月的实刑似乎落在法定幅度内。
然而,法官当庭强调的“存在长期家暴倾向”、“多次因琐事殴打妻子”以及“暴行发生在公共场合且手段极其恶劣,已超出普通家庭纠纷范畴”的定性,恰恰凸显了本案判决在法理逻辑与实质正义上的深刻张力。
刑法理论中,行为人的主观恶性和人身危险性(再犯可能性)是量刑的关键考量因素。尤某并非初犯偶犯,其“长期家暴倾向”意味着本次施暴是其持续暴力行为模式中的一环。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关于依法办理家庭暴力犯罪案件的意见》,对于实施家庭暴力手段残忍或者造成严重后果的,长期实施家庭暴力屡教不改的,应当酌情从重处罚。本案中,法官虽点明其长期倾向,却未见量刑对此给予充分体现,“六个月”的刑期难以有效惩戒其累犯恶性,可能无法起到特殊预防的作用。
尤某选择在红绿灯路口——城市中监控最密集、人流车流最密集的公共空间之一施暴。这种公然性具有双重恶劣性质:其一,是对公共秩序和公众安全感的直接挑衅与破坏。其二,其行为的“表演性”暴露了对法律和社会规则极端的蔑视。刑法规定“在公共场所当众”实施某些犯罪是法定加重情节。虽然故意伤害罪中“公共场所”并非法定加重情节,但作为酌定从重情节应予以充分考量。
法官明确认定该案“已超出普通家庭纠纷范畴”,这是司法理念上的重要进步,意味着不再将此类严重暴力简单归入“家务事”而淡化处理。
四、案件引发的社会思考这起事件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诸多令人忧思的社会病灶:
家庭暴力从隐秘的私域走向喧嚣的街头,是一个极其危险的信号。它象征着施暴者不仅对受害者个体实施控制与伤害,其暴力行为已溢出家庭边界,开始公然挑战公共空间的秩序与安全。尤某在红绿灯路口施暴时,周围是停滞的车流、可能存在的目击者,其行为无异于向整个社会宣告其暴力的无边界性。当家庭暴力如此赤裸裸地侵入公共领域,它就不再仅仅是“家事”,而是关乎每一个身处公共场所者安全感的社会公害。公共空间的安全感是社会运行的基石,当暴力在红绿灯下肆无忌惮地发生,基石已然动摇。
尽管发生在众目睽睽之下,但根据现有报道,并未提及有路人或现场人员进行了及时有效的干预或报警。这背后,根深蒂固的“清官难断家务事”、“家丑不可外扬”的传统观念,仍是阻碍社会力量介入的巨大心理屏障。人们倾向于将发生在家庭成员间的冲突,默认为一个不应被外界打扰的私密领域,即使冲突已升级为公开的暴力。
本案中,法院虽在定性上有所突破(认定超越家庭纠纷),但最终的六个月刑期,在公众感知层面极易形成强烈的落差与质疑。尤其是在受害者遭受如此残忍伤害(四根肋骨骨折)且施暴者有长期恶行的背景下。社会普遍期待法律对如此公然、恶劣的暴力给予更严厉的制裁,以儆效尤。当司法判决与社会普遍正义感及对安全的期待存在较大差距时,不仅会削弱个案受害人对司法公正的信任,更会向社会传递出一种令人不安的信号。
消除家庭暴力,最根本的在于改变滋生暴力的土壤——不平等的性别权力结构和社会文化。需要持续开展性别平等教育,从青少年时期就倡导相互尊重、平等协商的亲密关系模式。媒体应负责任地报道家暴案件,避免对受害者进行二次伤害,同时要剖析暴力根源,引导公众讨论。全社会需要凝聚共识:家庭暴力是社会毒瘤,反对暴力是每一位公民的责任。鼓励旁观者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采取报警、记录等有效方式干预公共暴力,打破沉默的共谋。
唯有如此,才能让法律的阳光穿透家庭暴力的阴霾,让公共空间真正成为安全的庇护所,而非暴力的舞台。
发布于:陕西省天宇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