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前,初读《了不起的盖茨比》之后,我既无法共情盖茨比对黛西的爱,也不明白这部小说何以成为经典——在我看来,菲茨杰拉德的小说技艺还不能跟海明威(美国作家、记者)和福克纳(美国作家)相提并论。他的小说行文简净,却缺乏力量感,且没有展现出文体上的突破性。
盖茨比心里只有爱的梦想与幻象
然而,最近重读这部小说,颠覆了我过去的判断。这一次,我终于明白了菲茨杰拉德当年所说的那段话:“《了不起的盖茨比》建立在‘幻象的破灭’上。正因这样的幻象,世界才如此鲜艳。你无需理会真假,但求沾染那份魔术般的光彩就是了。”这明白来之不易。人在怀着梦想经历很多世事并在得失间折腾至疲惫不堪之后,明白世事无常并不难,难的是明白梦想及其幻象的珍贵,以及失去梦想和幻象的世界是黯淡无光的。
因此我知道,无论如何《了不起的盖茨比》都不是写给那些功利且势利的“现实主义者”的,尽管在1920年的纽约,在盖茨比的豪宅宴会上,这类人随处可见。他们渴望找到发财的捷径,跻身富人阶层,过上奢华的生活,他们羡慕并梦想着财富衍生的所有无度与狗血剧情——或许这就是所谓的“美国梦”。他们能理解与财富相关的一切,却不可能理解盖茨比的行径——实现了财富梦想,却只是为了重获失去的爱情。
这些充满欲望的人也不可能理解,盖茨比为何会在隔着夜色的海湾看到黛西家门外的绿灯并升华为爱情信仰的象征。他们能看到盖茨比的财富气象,却看不到盖茨比身上其实并没有肉欲与物欲的气息,更不可能知道,盖茨比心里只有爱的梦想与幻象,纯粹如火焰。
盖茨比的幻象破灭于冷漠的现实
即使是盖茨比深爱的黛西,也没能理解盖茨比。五年前,她因战争阻隔和富豪子弟汤姆的出现而放弃了盖茨比;五年后,她又因盖茨比的财富来路不明而再次放弃。对于在上层社会中长大的她来说,比财富更重要的,是健康的身份与“无可置疑的实用性”。若不是汤姆沉迷出轨下层女人,就算盖茨比对她深情似海且有财富加持,她也不大可能重燃旧情。对于她来说,汤姆的滥交固然可恨,但还在她能理解的范畴内。而盖茨比的一切,都超乎想象地令她震惊,包括他对她的痴情。
就这样,黛西明知是盖茨比承担了她开车撞死汤姆的情人茉特尔的责任,但还是出于现实的考量放弃了与盖茨比的约定。等到茉特尔的老公威尔逊在汤姆诱导下开枪射杀了盖茨比之后,她不但没去参加葬礼,还跟汤姆远行度假去了。正像尼克所犀利道破的那样:“汤姆和黛西,他们都是粗疏冷漠的人——他们横冲直撞捣毁了一切,然后龟缩到他们的金钱或者无尽的粗疏冷漠中,或者不管什么把他们维系在一起的东西之中,让别人去收拾他们留下的烂摊子……”
盖茨比的幻象破灭于冷漠的现实,唯一理解他的是尼克。对于尼克来说,盖茨比的故事固然是悲剧,但也是一部关于生命与爱的启示录。在理解盖茨比的过程中,原本是冷眼旁观的他获得了内心的觉醒,“我发现自己站在盖茨比一边,而且独自一人。”他意识到的不仅仅是“汤姆与盖茨比,黛西、乔丹和我都是西部人,也许我们都带有某种共同的缺陷,令我们微妙地不能适应东部的生活”,也不仅仅是“我也总觉得东部的生活有一些扭曲……鬼影幢幢,扭曲到我的眼睛无法矫正的程度”,更主要的还是他理解了盖茨比的那种精神状态——就像“不由自主地沉入一种自己既不理解也不渴求的美学冥想之中”。
作者和盖茨比都为幻象而活
重读《了不起的盖茨比》,我才理解了T.S.艾略特为什么认为它是“自亨利·詹姆斯以来美国小说迈出的第一步”。菲茨杰拉德在小说文体上的创新是不露痕迹的,这不仅体现在他总是要在最少的文字里容纳最多的信息,还体现在他在章节设置乃至句子组合上的精到和微妙而又不失自然和明晰。哪怕只凭《了不起的盖茨比》,也足以让他比肩海明威和福克纳。另外,他的骨子里其实是个真正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文字里有诗人济慈抒情诗里才会有的那种诗意。
他和盖茨比都是为幻象而活着的,明知会滑向崩溃也要执意前行。不同之处在于,他把对幻象的沉湎追求及其破灭上升到了美学层面。这种不计后果的执念,尤其是对天赋才华的浪掷,也正是海明威等朋友们所无法理解和倍感失望的。
更多热点速报、权威资讯、深度分析尽在北京日报App
作者:赵松
天宇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